第99章 明军誓师·名将雄兵(第1/2页)
洪熙十三年十月初二,秋阳穿透薄雾,将紫禁城的午门照得金光闪闪。
大明皇帝朱高炽身着十二章纹龙袍,在百官的簇拥下登上城楼,正式颁布出兵圣旨——荡平瓦剌,犁庭扫穴。午门外的广场上,甲胄鲜明的士卒列成方阵,旌旗如林,刀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杀气。
授印仪式在庄严的鼓乐中开始。朱高炽从内侍手中接过“平虏大将军”金印,印纽雕刻着玄武造型,龟蛇缠绕的纹路与身后永乐年间传下的龙纛纹样遥相呼应,仿佛在延续着大明北征的血脉。
《明会典》中明确记载:这枚金印重二斤四两,是用太祖朱元璋时期炼就的精铜铸就,历经洪武、永乐两朝战火,印面的“平虏大将军”五个篆字早已被摩挲得光滑温润。
朱高炽将金印郑重地交到朱瞻基手中,指尖触到儿子铠甲的冰凉,忽然伏在他耳边低声叮嘱:“我儿此次出征,万不可再亲临一线厮杀。”
他的声音带着父亲的担忧,更藏着帝王的深谋:“你在阴山之战已攒够威望,此次只需坐镇指挥,一举歼灭瓦剌主力,为将来登基扫平障碍即可,万万不可有半分闪失。”朱瞻基握着沉甸甸的金印,感受着掌心的温度,郑重颔首:“儿臣明白父皇深意。”
随后,皇帝转向立于一旁的英国公张辅。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已年逾六旬,脸上刻满了永乐北征的风霜。
朱高炽命内侍奉上“御赐金刀”,刀鞘镶嵌着一颗硕大的宝石——那是永乐皇帝亲征时从瓦剌可汗帐中缴获的战利品,宝石中央有道天然裂纹,恰似漠北地图上克鲁伦河的走向,见证着两代帝王与瓦剌的恩怨。
“老将军劳苦半生,”朱高炽的语气带着敬重,“此次出战坐镇中军即可,调度诸军,千万不可以身试险。”
张辅单膝跪地,双手接过金刀,声音洪亮如钟:“臣遵旨!定不负陛下所托!”
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淮捧着明黄圣旨上前,尖细的嗓音在广场上回荡,清晰地宣读着出兵部署:“以江淮新军两万为前锋,命常桓为统帅,为全军开路!”
话音刚落,一员虎背熊腰的年轻将领弓腰上前,他是开平王常遇春的侄孙,惯用的那杆虎头湛金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枪缨随风飘动,果然有万夫不当之勇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